近日,我院肝胆外科汪国营主任手术团队通过经皮肝硬质胆道镜技术为一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找到结石原因,并成功为患者去除病因,从根源上治愈患者胆管结石。
今年71岁的党伯在5年前因胆囊结石在当地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术后4年多来身体一直良好。但最近半年来,他开始出现反复发烧寒战等症状,每次都需要去医院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才能退烧,但肝功能和肝胆超声等各项检查并没有明显异常,当地医院也确诊不了反复发烧的原因。
这种状况几乎每月至少都会发生一次,每次高烧也都是来去匆匆,不仅给党伯的身体健康造成损伤,整个人都明显消瘦了很多,而且也让全家人忐忑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又高烧寒战。
今年年初,党伯又“发病”了,这次去当地医院检查有了新发现,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胆总管及肝总管多发结石并轻度胆道梗阻”,胆红素明显升高,由于胆管内结石太多,当地医生告知需要开腹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和难度都非常大。
党伯一家人听到要开腹手术,担忧老人的身体承受不住,四处打听后得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在微创肝胆管取结石方面经验丰富,很多患者可以避免开腹手术便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于是,他们来到了汪国营主任的门诊。
核磁共振提示肝总管和胆总管内广泛结石
由于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汪国营主任仔细询问了党伯的病史后,为他制定了两期微创取石手术治疗方案。在手术过程中,汪国营主任利用超声精准定位,团队默契配合,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探查的方法,一次性取出了大部分的胆管结石。
一期取石手术顺利完成后,党伯很快便可以回家休养,由于患者肝胆管里面的结石比较多,需要一个月之后进行二期探查。
二次探查,发现大问题
术后一个月,党伯再次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汪国营主任的建议下,接受了经窦道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经过第一次取石之后,患者的胆管炎症已经基本消失,胆管壁的一些细微改变也变得清晰可见。”探查过程中,汪国营主任发现,患者的肝总管靠近右肝管汇合处有一狭窄小口,他怀疑这个不寻常的小口可能会跟患者的胆管结石有一定关系。
随后,汪国营主任通过硬质胆道镜探查突破了这个狭窄的口,发现前方竟然连通了结肠,“正常情况下,胆道是不能与肠腔相通的,这个破口有可能就是造成胆管结石的病因。”汪国营主任解释道,胆管与结肠之间的内瘘,造成粪便、粪液等直接进入胆道,日积月累就容易沉淀形成松软结石,之后的造影检查证实了汪国营主任的判断。
第二次手术后胆道造影和CT检查都提示胆管与结肠相通
复习第一次手术前CT发现肝门部与结肠关系密切
当务之急,就是要想方设法解决内瘘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患者的胆管结石问题。
但是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更加适合?汪国营主任考虑到,患者的肝管结肠瘘位置很高,处在肝门处,术中是否有严重粘连,以及是否能够保留好胆管的连续性而不需要胆肠吻合都需要有认真的分析并有手术预案。
汪国营主任带领团队为党伯的手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最后决定手术修补这个内瘘口。由于一期的经皮肝穿刺取石手术后,患者还有一条留置的胆管引流管支撑胆管,为这次手术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条件,不需要再额外放置T型管,可以让医生大胆放心的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顺利完成,复查胆管结石已经全部取干净,党伯康复出院后,没有再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经过电话随访已经四个月没有再出现之前的寒战高热等症状。
术后经胆管引流管造影胆管连续性良好,无结石残留
汪国营主任介绍,绝大多数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都可以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镜的微创技术取净结石,“这一技术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取净结石,而且能够利用这个硬质胆道镜对胆管进行彻底的探查,发现一些潜在的隐匿病灶,让医生可以有的放矢,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
对于这个病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镜探查最大的价值在于意外发现胆管结肠之间的内瘘,这么隐匿的问题无论CT还是MR检查,又或是内镜取石手术的方式,都难以发现,“如果直接开腹手术或者腹腔镜手术,术中必然会在分离结肠和胆管之间的粘连才能发现这个胆肠内瘘,手术会变得十分被动。”汪国营主任说,这类比较复杂的不明原因肝胆管结石,经皮肝穿刺胆道镜显示出更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将结石去干净,而且有可能发现潜在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预防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