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骨科结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骨科疾病会发生哪些变化?12月13日,由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办的研究型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系列研讨会开幕式暨骨科研讨会在我院大坦沙院区举行。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家医院骨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骨科疾病发展趋势、智能骨科、骨科研究转化等话题,展开探讨。
钟南山院士讲话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骨科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推动骨科发展,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即创新、平台、人才。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少与会专家表示,要重视脊柱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防治,年轻时可多储备骨量,老年人要根据身体机能变化,调整运动方式。
01AI辅助让手术更精准
骨科作为外科的一部分,在维持人体运动系统的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推动骨科发展,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离不开创新。”谈及骨科的重要性,钟南山院士认为,骨科发展不能局限于关节手术,要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医工融合,将骨科与材料、生物力学等学科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集成创新水平。此外,要搭建好的平台,集聚培养高水平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锦坤表示,骨科是外科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次研讨会希望通过加强国内骨科领域顶尖专家之间的交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推动骨科技术创新,立足临床需求,实现科研转化与落地,带动一批复合型医疗人才快速成长,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最终造福老百姓,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介绍了我院外科的发展概况和优势技术,希望骨科朝着个体化、人文化、智能化与标准化的现代外科管理目标迈进。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多种疾病的诊疗过程中,AI早筛早诊、机器人手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I最大的优势是它的数据是海量的,可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诊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赵亮介绍,随着科技进步,这几年,医院已经将AI技术运用于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辅助完成早筛早诊,以及术前规划、术中手术及术后康复,是国内最早开展骨科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单位之一。
赵亮介绍,传统关节置换手术,往往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骨面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可以通过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手术中准确进行关节置换相关操作及实时导航监控,减小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实现手术的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卢伟杰同样认为,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把患者术前的一些病变打印出来,医生更加心中有数,还可以在手术前预制钢板,或者设计个体化的人工假体,使手术更加精准,患者损伤相对更少,手术成功率也更高。
02年轻时可多储备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脊柱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防治,尤其值得关注。
“以前,骨科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骨科疾病呈现出以退行性疾病为主的趋势,包括脊柱的退行性疾病,以及骨关节的退行性疾病。”赵亮说。
赵亮说,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根据自身年龄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年轻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饮食等,打好基础,多多储备骨量。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机能不断减退,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如果年轻时骨量储备多,即使丢失速率快,由于储备多,剩余量相对来说也会更多一些。
“40岁以后,骨关节在悄悄发生变化,此时进行剧烈活动要因人而异。”赵亮提醒,到了一定年龄后,同样的运动量、同样的运动方式,关节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此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从保护骨关节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调整。
年纪大了以后,不少人会出现关节软骨磨损、骨质疏松等情况,容易发生骨折。医生建议,骨关节炎患者要减少损害关节的动作,常见的深蹲,长时间站立、跑、跳,甚至爬山、爬楼梯,都会增加关节负荷,容易导致软骨磨损。
“完全不运动,也不可取。”卢伟杰说,可以在非负重状态下,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有氧运动如八段锦、缓步走、慢跑、骑车等,对关节有益,平时可以穿厚的软底鞋。超重或者肥胖人群要适当减重,骨质疏松患者要经常晒太阳。日常生活中,也要改掉喝浓茶、喝过多碳性饮料、吸烟、酗酒等习惯,增加户外活动。